凯发k8国际百科知识详情

  • 当前位置:
  • 首页
  • 百科知识
  • 【记】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在这里,最能读懂什么叫家国情怀

【记】习近平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在这里,最能读懂什么叫家国情怀

2024年08月16日 凯发k8国际

  1月20日下午,正在云南考察的总书记家主席军委主席到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读书报的光荣历史。

  2018年11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刊曾刊发一篇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今日重推此文,以飨读者

  联大校友重返昆明,再忆弦歌不辍

  首发2018年11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白靖利许万虎字强

  从西南联大文库首发到西南联大博物馆开馆,再到西南联大口述史面世连日,云南师范大学异常热闹。庆祝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年的活动异彩纷呈。

  97岁的翻译家许渊冲94岁的两士郑哲敏91岁的科学士潘际銮多名西南联大校友回到了几十年前他们笳吹弦诵的昆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出席大会的一些校友还专门发回视频表达祝贺。

  2017年,西南联大建校80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所仅仅办学八年多的大学,为何引得世人如此关注?

  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三校入滇,铸就高等教育史丰碑

  烽烟万里踏征程,桢干移枝到春城;茅草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笳吹弦诵依前彦,继晷焚膏望后生;八十年逢盛世,同圆两梦万年春。

  103岁高龄的西南联合大学1941级校友马识途这首贺词,简短而有力地概括了80年前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的风雨历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华文化与教育命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火逼长沙,1938年4月,再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在昆明办学8年多,这所战时大学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艰苦的环境培养了大批人才,不仅为文化教育保存的火种,还成为高等教育史上一座精神丰碑。

  当时的西南联大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以哲学心理学系的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文系的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历史系的陈寅恪钱穆吴晗,外文系的吴宓冯至钱钟书,数学系的杨武之华罗庚陈省身等为代表,几乎汇集了各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和最高水准的教师队伍。

  云南师范大学委书记饶卫骄傲地说从西南联大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5位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位诺贝尔奖得主,170多位士等大批为民族解放和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我们为西南联大感到无比自豪!

  2017年11月1日,在北京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左与西南联大校友吴大昌交流。当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烽火连天,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充满家情怀的师生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滚滚热潮。据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统计,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有1100余人报名参军,其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许多人牺牲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学校按教育规律建立了先进的教学制度,严格的教学要求。学生则以抗日救之心勤奋学,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同学们提出,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八年间同学们有三次参军高潮,达1100余人。西南联大机械系1944级校友科学士潘际銮激动地说。

  千秋耻,终当雪;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西南联大校歌这几句歌词,概括表达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情怀和抱负。

  西南联大文系教授王力所作缅怀西南联合大学写道卢沟变后始南迁,三校联肩八年。饮水曲肱成学业,盖茅筑室作经筵。熊熊火炬穷阴夜,耿耿银河欲曙天。此是光辉史一页,应叫青史有专篇。

  2018年,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正式开馆。据了解,博物馆展陈面积达3400余方米,展出实物及各类档案1000多件,历史图片1200多张。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刚毅坚卓,师生动心忍性希前哲

  1940年考入西南联大的锦荪已是白发苍苍,语言迟缓,但精神矍铄,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青年时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艰苦岁月。

  当时很多同学没钱,只够维持一日两餐,便靠在外兼职搞点收入,但更多的同学为了珍惜学时间,忍受最低水准的生活而毫不动摇。锦荪告诉记者,当时宿舍是茅草房,教室是夯土墙,吃的是糙米。由于经常吃不饱,他们成立了稀饭伙食团,合伙煮热粥,还有同学到外面兼职赚钱。

  作为学生们的榜样的,则是那些甘于清贫,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授先生们。若非身临其境,谁能想象出西南联大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期的形象?

  李政道入学表。新华社发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锦荪清晰地记得

  化学系的曾昭抡教授冬天时穿一件单布长衫,在新校舍南北区回跑步驱寒,嘴里喃喃有声,像是颤抖,又像是在叹息;

  文学系的朱自清先生经常像赶马人似的披一件白毡,领口用带子系得严严实实,当雨衣,又当外套,可是他走得那么从容而安详;

  心理学教授潘光旦先生总是穿一身黑皮衣裤,已经磨得发亮发白,四季不变;

  至于闻一多先生,以在学兼课和自己刻字治印为生,大家都很尊敬他!

  西南联大图书馆。新华社发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校友郑临川已于15年前去世,他的女儿郑慧玲和女婿李润今年代表老人到西南联大旧址。

  郑临川是闻一多和罗庸西南联大校歌的词作者的学生,生前经常向李润提起西南联大的往事。

  讲他在联大的学,闻一多跟他的关系,讲得特别多,岳父很佩服闻一多先生。李润告诉记者,闻一多罗庸沈从文等老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毫不动摇。他们教学非常严谨,对学生非常关照,学生也非常刻苦。

  李润介绍,当时的西南联大学生淘汰率也很高,甚至一个班只有8个人毕业。学生们点菜油灯学,以报效家为自己的使命。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永文认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八千师生以多难殷忧新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高尚情怀,勠力同心济时艰,结茅立舍传薪播火,不仅是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这是邹承鲁入学表。新华社发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历久弥新,时代需要联大精神

  在南开大学八里台老校区里,屹立着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每天到此参观拜谒的人士络绎不绝。

  南开大学博士生杨燕说,在南开大学求学多年,无数次听到西南联大的辉煌故事,每次到西南联大纪念碑前,看着上面的碑文和一个个烈士名字,沧桑历史如在眼前。

  西南联大具有光荣奋斗的传统,优良卓越的学风,精深博大的学术,它那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早已深深熔铸到南开大学的校园文化里,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发扬光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张睿在入学时就通过校史馆了解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这或许在她心埋下了一颗种子。因为在清华上学,有时候看到西南联大几个字时她都会多加留意,想要了解西南联大更多的历史。

  西南联大在草棚办出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与西南联大强大的师资队伍严格的教学要求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们求学报的精神都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当时西迁办学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还是整建制留在昆明继续办学的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血脉的传承。

  西南联大校舍。新华社发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档案馆工作的许锐认为,西南联大也是北大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西南联大短暂而辉煌,很大程度就是几所高校不同风格的融合和学术的交流,这对于当下说更是需要秉持的。另一方面,西南联大的基因也显著影响了几家高校之后的发展。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张晓唯认为,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西南联大包容性强,尽管北大清华南开办学体制和模式不尽相同,各类学科各有特色,但三校师生能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和谐生。

  对高校说,西南联大最有参考意义的一是刚毅坚卓的学精神和学态度,二是几所高校联合办学时在各学术流派兼容并包的合作精神。张睿说。

  心系天下的家情怀,刚毅坚卓的顽强意志,严谨笃实的科学态度,自由宽容的博大胸襟,现在也要学的。李润认为,当代学子必须拥有家情怀,心系天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西南联大图书馆内景。新华社发西南联大行思录作者张曼菱提供

  而在锦荪看,西南联大留给我们一种价值观,那就是我们都热爱我们的祖,我们热爱她美丽富饶的土地,热爱她勤劳勇敢的人民,而且我们都愿意为祖奉献我们的一生。

  潘际銮认为,西南联大八年间为我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为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家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高等教育的一座丰碑。我们纪念西南联大就是传承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为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潘际銮说。

  各位敬爱的师长,学长学姐,请您放心,未,我们定会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永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2017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井慧说。

  他耗尽家财寻子10年,帮8个家庭找回亲人

  金球奖75年首位亚裔影后的摘金奇缘

  微腐败无处遁形,大数据开启反腐探照灯

  别了,那些远去的春运不公现象

  教育部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

  民警被老婆骂笨蛋!这些真实偷拍戳人心

  儿童心理专家四招让孩子的寒假过得有仪式感

  四层审核层层失守,彩虹屁论文不应撤了就完

上一篇:【问答】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 下一篇:【运营】抖音魔曲 抖音号暖暖